投稿|“创新药第一股”被打回原形( 三 )


投稿|“创新药第一股”被打回原形
文章图片

鲁先平在中国原创药研发上走了不少弯路 。
一些药企出现的亏损、缺钱、遭投资人施压、如何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创新产品等等一系列难题,鲁先平一个没落下 。
2000年,鲁先平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的邀请下回国创业,在完成首轮5000万元的融资后,第二年与几个好友共同创办了微芯生物,开启了原创药研发之路 。
当时国内正是仿制药的“黄金时代”,医药企业只要通过并购整合和营销驱动,就能“躺赢” 。而当时国内生物医药的主流是“仿制药+技术转移”,就是早期的CRO,药明康德的李革正是借此成功转型 。
与药明康德的李革选择“卖铲子”不同,鲁先平则坚持“只做原创药” 。而原创药的研发是一个相对于仿制药的概念,指的是从机理开始源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完整充分的安全性有效性数据作为上市依据,首次获准上市的药物 。
投稿|“创新药第一股”被打回原形
文章图片

按照药物研发的常规流程,一款药物从确定靶点到最后审批上市的整个研发周期通常耗时十数年的时间 。事实也确实如此,微芯生物目前两款药物西达本胺和西格列他钠分别用了14年和17年才成功上市 。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微芯生物几度陷入资金告竭的窘境 。而鲁先平也面临过投资者的施压:要么公司直接清算,要么改做现金流好的外包服务 。
在鲁先平最困难的时候,已经在CRO领域声名鹊起的李革也曾向其“伸出援手”,但鲁先平拒绝了 。李革当时提醒他“中国的大环境不适合做创新药”,鲁先平依旧没有改变其想法 。
在鲁先平看来,CRO模式不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以及回国创业的初衷:“我放弃美国的生活,离开家人回中国创业,不是为了做CRO公司,而是为了改变中国没有原创新药的现状 。”
但鲁先平低估了在国内做创新药的难度 。最终在投资人的施压下,鲁先平选择了让步,“以专利换资金” 。
2006年,微芯生物以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西达本胺的国外专利授权给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沪亚生物,以维系持续研发所需要的资金 。
毫无疑问,这笔资金换取了微芯生物生存的机会,但也逼迫微芯生物不得不放弃“西达本胺”除中国外的所有国际市场 。即使后来微芯生物曾与沪亚协商以3倍价格将专利授权收回,但对方却一口回绝 。
从结果来看,甩掉“技术精英”包袱的李革凭借“药明系”稳坐CRO龙头,而拒绝李革300万投资的鲁先平后来也承认,“李革CRO这仗打得漂亮 。”
如果说药明康德成功靠CRO翻身,那么微芯生物除了西达本胺,还能讲怎样的故事?
03、下一个故事在哪里?资本市场往往需要一个漂亮的故事才能吸引投资者,毫无疑问,微芯生物凭借西达本胺成功讲述了一个中国原创药崛起的故事 。
但如果只有一个开头的漂亮故事而没有一个完美的结果,投资者同样会选择迅速撤离 。回归到商业逻辑上,成立21年的微芯生物,仅成功上市两款原创药,分别为针对淋巴瘤以及乳腺癌的西达本胺和针对改善成人II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物西格列他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