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肺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是实现肺癌早诊的关键( 二 )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相关专家在2018年第三届肺结节诊治与肺癌早筛峰会上亮出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1亿肺结节患者,其中有8000万人都是小于8mm的小结节 。
肺癌传统的检查和诊断的手段有:PET-CT、经皮穿刺活检、低剂量螺旋CT(LDCT)等,但上述手段对小于10mm的肺结节都难以实现良恶性鉴定 。LDCT的应用是早期肺癌筛查的一项重要突破,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NSLT)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X线胸片相比,LDCT可降低20%的肺癌死亡率,但该研究同时发现,LDCT假阳性率高达96.4%,如何对LDCT阳性肺结节患者进行分层并准确定义阳性肺结节良恶性,是目前肺癌早诊亟需解决的难题 。
目前,不少公司开始探寻通过液体活检技术实现肺癌早筛早诊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检测技术,具有取样方便、可动态监测等优势 。目前,液体活检研究的对象主要有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和外泌体等 。其中,CTCs检测因为捕获难度和识别难度较大,主要针对中晚期肺癌患者;而ctDNA含量与肿瘤体积直接相关,当肿瘤体积小于1cm3时,血样中的ctDNA含量不足0.01%,被检出率极低,直接影响肺癌早诊检测的敏感性 。对于5-10mm肺小结节,因为缺少有效的早诊辅助检测手段,一直是临床医生的痛点 。
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 +人工智能,破局肺癌早诊难题
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大量研究表明:在癌症早期,就已经发生了染色体的异常突变,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正是基于这一发现而被发明的 。通过检测肺结节患者外周血中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的数量,提示早期肺癌风险高低 。CAC检测专利技术源自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前病理科主任Ruth Katz实验室 。2020年Ruth Katz教授在美国癌症协会官方期刊《癌症细胞病理学》中,进一步揭示了CAC在肺结节良恶性患者外周血液中的分布差异,验证了基于4色荧光原位杂交的CAC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早诊、肺癌风险分层与诊疗决策的重要价值 。
相对于PET-CT、纤维支气管镜检、穿刺活检等早期诊断手段,CAC检测具有无创性,可实时动态监测性、可克服肿瘤异质性、可提供全面的检测信息等特点,并且稳定性好,检测结果不受病理类型、结节性质等影响,可作为肺结节良恶性辅助鉴别诊断的理想早诊检测手段,尤其是针对目前临床最为困扰的5-10mm肺小结节 。在美国进行的一个小样本临床验证中,CAC诊断肿瘤患者的准确率在80%至90%之间 。更进一步,CAC结合人工智能,可实现对结节良恶性判断和术后随访等功能,帮助医生实现快速、精确和智能的阅片工作 。一项由白春学教授牵头在中国开展的近1700例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运用CAC+CT.AI进行肺结节良恶性诊断,其准确率可达到85-90% 。
目前,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技术已经应用于临床,白春学教授将肺癌生物标志物谱(LCBP)、人工智能(AI)影像分析技术和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称为临床肺癌早诊的“三剑客” 。利用这“三剑客’进行肺癌的检测和诊断,其敏感性(避免延误诊断)可达到99%,特异性(避免过度治疗)接近95%” 。
基于CAC检测技术平台,圣美生物在引进该专利技术后,深度合作开发,并不断的迭代优化 。为了解决液体活检海量细胞图像导致的通量瓶颈以及阅片标准化,圣美生物创造性地将高通量自动化图像扫描及细胞学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肿瘤液体活检领域,开发了“肿瘤液体活检细胞分析硬件平台+肿瘤液体活检细胞人工智能分析系统”,为医生、患者提供提多维度临床检测数据和医学诊断服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