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投资人都在赶去投咖啡店的路上( 四 )


“很多咖啡品牌的投资人,都是看到星巴克和瑞幸对市场的铺垫和教育,这对后面品牌的涌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的市场环境 。”他说 。
本土咖啡品牌供应链意识的建立,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先行者”瑞幸 。尽管争议颇多,但没人能否认,瑞幸所建立的供应链体系和单店模型为众多本土咖啡品牌打了个样板 。
瑞幸早年崛起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数字化供应链建设带来的成本优势 。虎嗅报道称,瑞幸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设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运营、管理和供应链体系,保证了其早期在烧钱补贴带来庞大客流时,门店的交付能力和供应链依然能保持稳定水准 。
咖啡上游话语权仍至关重要 。
而拿到融资后,几乎每个咖啡品牌也都会首先将这笔钱用于供应链建设 。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供应链的竞争 。”Seesaw对界面新闻说 。“从实际执行来看,我们也逐步体会到了数字化供应链所带来的红利 。”
Seesaw在今年7月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当时品牌便表示,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全国门店拓展、供应链建设和数字化建设 。据Seesaw透露,未来品牌计划通过数字化采购,减少交易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供应链的上下游协同可以让品牌主要供应商的交货时间从28天降低到7天,可得产能比原先多了一倍 。
对于本土咖啡品牌来说,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最直接的好处是压低采购咖啡豆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甚至能保证他们开发新品的嗅觉先于别人 。
“咖啡连锁的底层逻辑和消费品一样,前端后端互相制衡,有时是后端压货太多,你才会在前端看到那么多原材料,”宗姚对界面新闻解释 。
比如自生椰拿铁流行起来,供应端大量生产椰子和椰乳产品,此后工厂为了避免压货会向品牌主推椰子制品,于是你如今几乎可以在所有独立咖啡店和咖啡连锁里见到生椰拿铁——但如果一个品牌拥有供应链优势,他们便能在第一时间拿到各种新口味的原材料,通过先于市场主流的产品创新抢占市场,并倒推至供应端做出更多创新 。
因此,一些本土咖啡品牌在成立之初便将大量资金投入在更“重”的工厂和供应链建设上 。他们的考量是——品牌做得再漂亮,如果未来在扩张时遇到咖啡豆、原材料、周边产品代工厂上的问题,重新找供应商会带来很大的成本和麻烦 。
Manner的创始人韩玉龙是咖啡豆烘焙师出身,Manner成立之初韩玉龙每周都会去郊区的工厂自己烘焙豆子,将原材料成本压到最低,而如今Manner在江苏南通也拥有自己的咖啡豆烘焙工厂 。
鹰集咖啡在早期打磨模型时就建立了品牌自己的研发中心和烘焙厂,“我们不希望未来扩张的时候,供应链出现瓶颈,所以最早我们就决定要建立自有工厂做,而不是找第三方代加工 。”胡逸飞说 。
餐饮|投资人都在赶去投咖啡店的路上
文章图片

鹰集咖啡冻干咖啡产品
咖啡品牌的估值虚高吗? 眼下大大小小的咖啡品牌都得到了资本的加持,估值也达到数以十计的亿元美元规模 。Seesaw本轮融资后估值从2017年的2亿飙至10亿,M Stand在B轮融资后估值高达40亿 。但也有一些人开始担忧,很多获得高估值的咖啡连锁实际上门店规模有限,这轮资本加持的热潮后,是否会出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楼塌了”的那一天 。
目前看来,良性资本的入局对于线下咖啡连锁而言,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资本市场总有不理性的阶段,但对于中国本土咖啡品牌的未来,几乎所有人都持以积极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