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

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
文章图片

【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节点财经,作者|三生
不久前,海底捞创始人张勇“退居二线”的消息曾引发不小的轰动,随之而来的就是海底捞经营遇困的消息 。其实,张勇不仅是海底捞的创始人,还是另外一家港股上市公司颐海国际(1579.HK)的创始人,而与海底捞这位“难兄难弟”相似,颐海国际一年来的股价也是一言难尽 。
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
文章图片

截至3月22日收盘,颐海国际的股价为21.85港元/股,相比去年148.3港元的最高点跌幅超过85%,目前总市值约235亿港元,蒸发掉约1400亿 。而相比A股一众调味料同行,颐海国际的估值也处于明显的低估状态 。
那么,是不是说这家“复合调味料龙头”已到了底部?下面我们从颐海国际背后的老大海底捞,以及公司正在开辟的复合调味料蓝海出发进行详细分析 。
 01、“甩掉”海底捞,其实不容易颐海国际与海底捞可以形容为“父子关系”,因为前者就是脱胎于海底捞,2013年才分拆出来,实控人都是张勇,而2007年颐海国际就获得了永久免特许权使用费独家使用海底捞品牌 。
两家的关系在餐饮行业人尽皆知,线下商超中它们的名字也几乎同时出现,而有了海底捞的品牌做背书,颐海国际节省掉不少营销费用 。比如在广宣费用促销费用率上,颐海国际明显低于竞争对手天味食品,2020年两者的广宣及促销费用率分别约为2.6%和12.6% 。
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
文章图片

可以说,颐海国际的出身让它一开始就拥有了一个不错的开端,能够伴随着海底捞的崛起而逐渐成长 。
但是,一家企业想要真正成为一方霸主,过于仰赖“父辈”或者某些大客户并非长久之计 。只有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更加独立和多元,才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信心 。
所以,2016年上市之后的这几年,颐海国际不断“去海底捞化”,这主要表现其与海底捞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在逐渐降低 。
数据上看,2013年颐海国际刚从海底捞分拆出来时,由海底捞所贡献的营收占比高达57.2%,而这一比例到了2020年已经下降至26.6% 。而且,海底捞对颐海国际的影响相比以往,已经减弱了很多 。
比如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200亿,归母净利润仅9400多万,而同期颐海国际营收26.3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49亿元,虽然利润增速同比下滑了约12.5%,但显然比海底捞同期的表现好得多 。
在品牌上,颐海国际也增加了更多的投入 。2021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为3.26亿元,同比增长达54.5%,占营收比重也达到12.5% 。而对比过去几年,特别是2017年之后,公司陆续推出“筷手小厨”、“悦颐海”、“哇哦”等原创品牌之后,销售费用增幅明显 。
投稿|颐海国际蒸发1400亿后,如何调出资本新味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