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剧集营销前,先签天价“卖身契”( 五 )


文章图片

人世间收官相关话题词 图源:新浪微博截图
一些不得不做的无用功 , 也让剧宣们很头疼 。
李复经历过的一个项目 , 客户要求他在豆瓣、虎扑、Lofter、知乎等所有能想到的平台发帖 , 但发帖数量却稳定在五个之内 。李复跟客户解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 , 剧集调性和其中很多平台相差甚远 , 且营销痕迹太重 , 一眼就能被看出是水军 。但客户并不在意 , 仍然要求执行这个计划 。
李复回想起当时遍布各个平台且毫无效果的的帖子 , 无奈地笑道 , “那真是大禹都治不了的水 。”很多时候 , 他都会觉得自己在做无用功 。
但在赵兆看来 , 每部剧的目标不一样 , 那么它的营销目的 , 甚至预期的KPI效果就是不一样的 , 只要营销能够吸引一部分的受众 , 引起他们的讨论其实就算成功了 。
“这也是平台一直在用流量的原因 。”赵兆解释 , 流量的粉丝数量多到构成了一种“受众”的话 , 很容易能达到想要的关注度或者是热度 , 那么这部剧的目的就完成了 。
有的剧不请流量 , 而是靠老戏骨或者剧本 , 走的可能就是口碑剧的路线 。不同的剧都有不同的定位 , 有不同的功能 , 也有不同的营销目的 。
“当然了 , 如果说剧集同时有基础的热度又能出圈 , 说明这个剧可能就要大爆了 , 但是这种机会也比较少见 。”近期的话 , 赵兆认为只有《开端》达到了这个标准 。
李复喜欢用一句话来形容剧集营销的现状 , “营销就像 , 你只能把一坨屎 , 变成巧克力味的屎 , 不能把它变成巧克力 。”一部真正能吸引观众甚至留住观众的剧 , 一定是因为剧本身的质量好 。
剧集营销 , 四面楚歌评价起现在的剧集营销 , 靳鲤直言 , “营销越来越不好做了 。”
原因在于 , 观众们对营销的敏锐度变高了 。在看到某个有趣的片段或者梗的时候 , 观众们会开始警惕这是不是营销 。
当成群的营销号在微博发布同一个话题时 , 很快就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 并且表达自己对营销的反感 。
“有一些人就开始摆烂了 。”靳鲤看到社交平台上 , 很多剧集已经放弃隐藏营销 , 而是正大光明地使用大量的营销号 , 发布相似度极高的文案和图片 , 用着看起来就很随意的话题 , 刷满整个热搜榜 。
与此同时 , 社交平台的改版也开始制约营销 。现在的微博页面 , 在微博热搜词条后 , 增加了板块的标识 , 直观地帮网友分辨营销 。
赵兆感觉话题也不好上热搜了 。在没有改版之前 , 剧宣行业内的标准是 , 当阅读量、讨论热度达到一定程度 , 话题大多就可以登上热搜 。
但现在 , 赵兆经常遇到所有标准都达到 , 但话题词始终不上榜的情况 , 或者会等到半夜才默默地上了十几分钟的热搜 。每当他去询问媒介或者合作的平台对接人解决方法时 , 得到的也总是模棱两可的回复 , “要不我们再努努力吧 , 刷点讨论度什么的 。”
赵兆自己很明白 , 这其实没有什么用 , 但还是会象征性地刷一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