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中概股倍思亲( 三 )


一方面,头部中概股大致收复了因SEC扩容“退市风险清单”而沦陷的市值空间;另一方面,市场对中概股弥漫的悲观情绪有所复苏 。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概股的危机已经全面解除 。
如果从估值角度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增速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资本市场显然低估了其价值 。截至3月18日,腾讯的PE估值是24倍,在A股市场,这一估值水平仅与传统消费板块相当,而长期以来,腾讯的历史均值PE是39.25倍;阿里巴巴为26.72倍,而在遭遇反垄断冲击之前,阿里巴巴的滚动市盈率一度接近40倍,被投资者寄予相同的增长期望 。
但从业务增速角度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结束,以及疫情对消费和广告市场形成冲击,中概股的营收增速放缓正在常态化,对头部中概股来说,估值水平随时间下滑几乎不可避免 。
尽管在疫情影响下,文娱消费和线上生鲜市场出现一定的渗透率提升,但并未达到跻身第二曲线的程度 。在美团2021年三季度财报中,以社区团购为主的新业务及其它业务营收合计为137亿元人民币,体量不足餐饮外卖业务的十分之一,同时经营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建设期的特点仍然显著 。
这限制了中概股冲击更高估值 。在此之前,中概股乐于冲击纳斯达克市场,以对标美股互联网企业的更高估值,而随着政策风险累积,中概股的高市值魔力有所退散,与巅峰期相比,拼多多截至3月8日的市值仅为巅峰期的五分之一 。陌陌CEO王力甚至抱怨:“我觉得我们股价被低估了,但别人可能觉得被高估了 。”
整体来看,中概股正处于关键的过渡阶段 。在短期逻辑上,随着赴港二次上市完成,中概股正在脱离单一市场上市的流动性风险,并依赖后续美股市场的政策变化影响投资者情绪;在长期逻辑上,中概股仍需用创新驱动增长,在新的市场中寻找容身之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