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专家共识(2021版)发布,要点一睹为快
在临床工作中 , 多数医师对溶瘤病毒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循证医学证据缺乏足够的了解 , 临床应用缺乏统一规范 , 且目前国内外尚无溶瘤病毒在抗肿瘤治疗方面的专家共识 。鉴于此 , 由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许青教授、陆舜教授和陈健华教授牵头 , 组织上海数十位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领域的专家 , 参考近年来溶瘤病毒在抗肿瘤治疗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 , 结合专家们的实际临床工作经验 , 从溶瘤病毒的分类、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使用方法、不良反应管理及疗效评估等方面 , 编写了《溶瘤病毒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1 年版)》 , 近期发表在《中国癌症杂志》 , 以期为临床医师规范使用溶瘤病毒类药物提供参考 。
溶瘤病毒是一类能选择性地感染并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天然或重组病毒 。与传统免疫治疗相比 , 溶瘤病毒治疗具有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杀伤肿瘤途径多、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势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 , 溶瘤病毒可为不同类型、不同进展阶段 , 甚至转移性和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更重要的是 , 其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联合应用时 , 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 可使原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反应欠佳的瘤种变得敏感 。
目前开发用于肿瘤治疗的溶瘤病毒类药物已有数十种 , 包括腺病毒(adenovirus)、 HSV-1、牛痘病毒(vaccinia virus)、呼肠孤病毒(reovirus)、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等 。在 2000—2020 年发表的临床试验中 , 最常用的 5 种溶瘤病毒分别为腺病毒、HSV-1、呼肠孤病毒、牛痘病毒和新城疫病毒 。本共识主要介绍已完成 Ⅲ 期临床研究并获批上市的两种溶瘤病毒类药物:H101(重组人 5 型腺病毒)和 T-VEC(HSV-1)(表 1) 。
循证医学证据
01 已获批适应证
H101:鼻咽癌
中国一项多中心的 Ⅲ 期临床研究比较了瘤内注射 H101 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 研究共纳入 160 例头颈、食管鳞癌患者 , 其中 91 例为鼻咽癌 , 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化疗 。结果显示 , 从目标病灶看 , 在符合试验方案并完成试验的 123 例患者中 , H101 联合化疗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 CR)率和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 PR)率(CR+PR 为有效)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72.7% vs 40.4%) , 从受试者全身疗效看 , 联合组的有效率同样显著高于单纯化疗组(71.2% vs 35.1%) 。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注射部位局部反应、流感样症状、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异常、脱发和恶心呕吐等 。
2005 年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溶瘤腺病毒药物 H101 联合化疗药物用于治疗晚期鼻咽癌 , 这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具有临床应用适应证的肿瘤溶瘤病毒治疗方案 。
T-VEC:黑色素瘤
一项 Ⅲ 期临床试验将 436 例不能通过手术切除的 ⅢB~Ⅳ 期黑色素瘤患者以 2∶1 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瘤灶内注射 T-VEC 组(n = 295)和皮下注射 GM-CSF 组(n = 141) 。结果显示 , 病灶内注射 T-VEC 组患者的持续缓解率(durable response rate , DRR)(16.3% vs 2.1% , PP= 0.051)均高于 GM-CSF 皮下注射对照组;且 T-VEC 的疗效在 ⅢB 期、ⅢC 期或 Ⅳ 期(M1a 期)患者和既往未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最为显著;与 T-VEC 使用相关的常见不良反应为疲劳、寒颤和发热 , 发生率 ≥ 2% 的 3 或 4 级不良反应为蜂窝织炎(2.1%) , 无治疗相关致死性不良反应发生 。
推荐阅读
- 新冠|新冠最全后遗症曝光!这个病毒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 白血病|年仅37岁,肿瘤专家患上白血病,6个病因值得警惕
- 高血糖|会诊必备|有关“肿瘤相关性高血糖”管理,须搞明白这10个问题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深港团队开发艾滋病新抗体:动物实验中能100%预防HIV
- 肿瘤|突破:抗癌疗法可“杀死”多种癌症,副作用少,已有患者肿瘤消失
- 好消息:新抗癌疗法“杀死”多种癌症,副作用少,有患者肿瘤消失
- 新冠病毒|新冠病毒,能像天花一样被根除吗?
- 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偏爱男性生殖系统,影响生育?最新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结果
- 癌症|新冠病毒“治愈”癌症:这不是医学奇迹,也不值得推广……
- 新冠病毒疫苗|紧急提醒!所有人注意,第三针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