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升级和变革|看不到生意,人力资源工作的格局就小了( 二 )


《中外管理》:组织转型看起来的确是个必选项 。但在现实中,选择组织转型的企业毕竟是少数,面对上述如此明显的问题,为什么大多老板却无动于衷呢?
穆胜: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很多老板认为,大企业病必然出现,无法避免,于是,选择了改良主义的路线 。但这个认知也是有问题的 。穆胜咨询的研究发现,企业发展有三段历程:
一是车库创业期,主要是以组织活力来支撑,这个时候没有规模优势 。
二是缓冲期,主要是以规模优势来支撑,这个时候企业已经长大了,但组织活力却下降了,出现了大企业病 。由于规模经济的爆发力非常强,这个时候企业会走上业绩快车道,不太能看出组织活力不足的问题 。
三是花样作死期,规模优势触顶,而大企业病却愈演愈烈,完全没有下限 。这引发了我提到的“管理双杀效应”,即人效和财效交叉作用,双双下降,企业急速下坠,很难翻身 。换句话说,缓冲期是一个老天给企业的“时间窗”,如果把握不住,企业就麻烦了 。
五年前,我曾认为,企业可能因为两种场景选择组织转型:一是生存得不错,有足够的底气,也想要好上加好,于是选择组织转型;二是不得不转,不转就可能出问题 。后来我明白了,没有第一种场景,所有企业选择组织转型都是第二类,生存得不错的企业,不想转型 。除非他们的老板厉害,看得到“组织的终局”——平台型组织 。
《中外管理》:您似乎认为平台型组织就是组织转型、进化的方向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的企业家读者一定会很关心——平台型组织是否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在您的视野里,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共同的痛点?
穆胜:平台型组织有三大要件,一是资源洼地,二是共享机制,三是价值理念和战略内核这两个一软一硬的企业底层逻辑 。共享机制我们可以帮企业设计,这是一套成熟的方法;但资源洼地、价值理念和战略内核是企业或企业家的禀赋,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
所以,小企业不适合平台型组织 。因为他们没有资源洼地,甚至我们很难基于他们薄弱的管理基础来设计共享机制 。我甚至会告诉部分相熟的企业家:“以上市作为里程碑,在企业从0到1的过程中,就是老板设计好系统,让大将和员工成为零件,在老板领导力的感召下全力执行 。别整那些平台型组织、员工自驱动的一套,这些与你们无关 。”
另外,一部分老板,即使企业做大了,也不适合平台型组织 。
一方面,有的老板内心并没有平等、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说白了就是格局问题 。他们更想以平台型组织为名,去做一个“权控体系”,所以,既不愿意放权,也不愿意发钱,最后组织转型做不下去大家都不开心,其实还不如不做 。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老板并没有清晰的战略内核 。这很有意思,100%的老板都会告诉你,他对于行业理解有多深,战略有多牛 。但根据我的观察,90%以上的企业,战略都不清晰 。企业资源有限,如果没有战略内核,资源会像“撒胡椒面”一样被耗散掉,平台必然没有竞争力 。这种企业长不出资源洼地,我们也很难基于这种缥缈的战略设计共享机制 。
《中外管理》:谈到组织转型,人力资源部显然需要扮演重要的角色 。甚至有人说,现在的人力资源部已经有“中台化”的趋势了 。组织转型中和转型后,人力资源部门究竟应该如何重新定位?
穆胜:首先,人力资源部门不是中台,平台型组织不是把不同的部门划到不同的“台”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