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2022年,科技企业融资指南( 三 )


广布局、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是美元VC比较适应的一种投资模式,因此在早期阶段,呈现出资金量大,且估值区间宽的特点 。只要项目潜在市场足够大、团队/技术/商业模式的领先性足够有说服力,一般2亿美金估值以下都可以算是美元在早期决策的范围 。我们看到,去年很多项目从5000万美金成长到2亿美金的估值只需要1年时间 。
而一些更加大型的美元机构,一方面会在5-10亿美金估值以上的阶段做典型的PE投资,另一方面也开始降维配置早期,加剧了美元早期市场的“卷” 。
对于创业者来讲,早期阶段拿美元似乎更能满足融资的速度和估值的提升预期,一些公司即使第一轮拿了人民币,会在第二轮以后改变架构接受美元,避开人民币成长期的“死亡山谷”,按照美元的“早期视角”继续获得连续融资的通道 。
但是上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某些行业的对于股东的准入限制使得美元架构的企业如果在赛道上没有彻底拉开身位的话,在2亿美金估值以上的中间阶段可融资对象急剧减少 。这其中一些符合中国政策导向、尤其科创属性的公司如AI、云计算、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也会考虑转换回纯内资架构,寻求人民币PE的加注和国内上市 。而其他转换不顺畅的企业,则也会面临生死的考验 。
因此,选择美元还是人民币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动态的问题,要结合创业公司所处的行业、阶段和资本市场环境做审慎的判断 。
除了财务投资机构,在科技领域里产业投资人的力量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创业者自身也会感受到有这方面的需求,不过引入产投的时机也有不少know-how 。
投稿|2022年,科技企业融资指南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把产投分为三类,一类是“供给型”,对公司的价值是补足关键要素(如半导体公司软硬件生态的适配、大厂的AI能力加持等),形成完整的组合能力 。
【投稿|2022年,科技企业融资指南】引入这类产投建议在早期,为后面的产品推出和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
第二类是“渠道型”,典型如大型软件服务公司/集成商 。
这类产投建议可以业务先合作,正式的投资等公司自己有一定业务基础盘之后再去谈,这样估值不至于被压得太低 。此外如果渠道卖你的产品卖得很顺手,财务和资本运作上对他都很有帮助,这样的投资也常常伴随着并购的倾向 。
第三类是“客户型”,投资方本身就是你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 。
这里要看一下具体行业的下游分布,如果下游客户高度集中,如通讯行业的中兴/华为,新能源电池行业的宁德时代,那么尽早获得关键客户在股权上的背书对后续的融资是加分项,甚至是0和1的区别;而如果下游客户非常分散,那么类似于渠道类,股权上的合作更建议在成长期之后,而且可以考虑广泛引入多家客户的方式(都只释放很少的股份),避免站队 。
投稿|2022年,科技企业融资指南
文章图片

什么是好的融资故事?在一个合理的融资目标下,搭建好的“融资故事”也是融资中非常核心的工作,
投稿|2022年,科技企业融资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