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IMAX难念中国特色经( 二 )


 IMAX中国曾提出过“IMAX区域”的概念——即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并尽量保证一个IMAX区域内只有一家电影院 。2016年,“IMAX区域”被认定为1000个,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适合IMAX影院落地的区域不断增加,去年这个数字已增长至1400个 。 
“IMAX区域”持续扩大,意味着于布局IMAX的影院而言,无疑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从IMAX影院数量增加和票房的提升并非成比例的关系中可看出,随着IMAX在中国的扩张,其合作方影院之间分薄严重 。
 造价高昂加之单屏幕产出下滑,令回本难上加难 。就连IMAX中国最大的合作方,实力雄厚的万达都曾经感叹成本高昂 。王健林曾透露,IMAX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设备费用太贵,一套IMAX设备系统需要投资2000万元,相当于建一个电影院的投资 。而这还没有算上后期高昂的维护费用 。
 现在已不再是21世纪初IMAX“一家独大”的时代,目前不仅有同样高端化的LUXE,银幕数量超IMAX两倍的杜比全景声音效厅,还有造价成本和票价都更低的国产巨幕 。对IMAX中国而言,不仅是扩张,如何守住已打下的江山也同样重要 。 
以国产巨幕为例,尽管全国银幕数量不到400,不及IMAX影院的一半,但对于IMAX中国的威胁却不容小视 。
 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京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中国巨幕造价成本约为IMAX的一半,平均回本周期约为2-3年 。且与影院的合作都是一次性收费,不含年度、长期、及其他隐含费用,不会参与后期影片票房分成 。而IMAX后期还会参与票房分成,及其他类型费用 。 
一业内人士透露:“以往影视投资必须首选IMAX,画面音质的确很好;但是和现在作比较,一定是中国巨幕,售后速度太快太好了,IMAX工程师基本都在国外,且派工需要额外的差旅费,这对于长远发展并不好 。” 
在陈京民看来,目前IMAX最大的优势还是其品牌效应,由于中国巨幕起步较晚,品牌认知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IMAX并不能对其掉以轻心 。 
2015年10月,IMAX中国上市当日收盘价达39.15港元/股,但截至2022年3月11日,IMAX中国最新收盘价仅9.62港元/股,缩水75.4% 。 
随着IMAX中国及其他巨幕们在银幕数量上的继续争夺,未来巨幕影院难以避免饱和的难题,届时,难以挖掘存量的巨幕们只能继续在增量上做文章 。而目前从IMAX收入结构来看,这个增量或将依赖来自片方的收入 。
国产电影难圆IMAX梦中国巨幕市场中,IMAX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且在巨幕影院数量上,也更胜一筹 。迷恋扩张速度或可以在霸占市场上助IMAX一臂之力,但对于占IMAX中国营收逾三成的片方收入业务而言,却更考验牌技,更何况片方收入和影院收入之间必然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 。
 除IMAX的硬件放映技术外,片源则是影响票房的另一重要因素 。
 进入中国市场后,在IMAX屏幕上爆火的《阿凡达》《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均引进自好莱坞 。而好莱坞大片的制作成本高昂,预算相对充足,对特效、画质等要求极高,IMAX巨大的画幅、极高的分辨率、环绕的音效,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好莱坞大片的优势 。
 2003年,上海就出现了国内第一家IMAX商业影院,但直至七年后,《唐山大地震》上映,才使得第一部华语片登上IMAX银幕 。由此可见IMAX对好莱坞的青睐 。尽管随后IMAX中国不断加大华语电影放映数量,但在2020年之前,好莱坞大片一直是IMAX中国票房营收的重要支柱 。  
由于北美疫情的影响,不少好莱坞制片方先后推迟电影重头戏的发行,IMAX中国引进电影受阻,票房重任便落在了国产电影上 。结果看来,经IMAX拍摄技术参与影片制作前期的《八佰》《长津湖》《唐人街探案3》《刺杀小说家》的确成了IMAX中国的票房救命稻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