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IMAX难念中国特色经( 三 )


2021年,IMAX中国票房收入共计2.39亿美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收入为1.5亿美元,贡献比超62.7% 。 
不过,所谓“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八佰》导演管虎曾提到,通过实际比对,IMAX实拍效果在呈现大场面时会有明显的视觉效果优势,但超高的清晰度也对服化道和群演等环节都提出更高要求 。 
这意味着,制片方若想使用IMAX技术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从制作成本到利润空间,都是不可忽视的巨大挑战 。
实际上,在IMAX屏幕上放映的电影并非都在使用IMAX拍摄技术 。高昂的技术成本,以及极其笨重的拍摄设备,即便是一些认可IMAX技术的著名好莱坞导演,在衡量经济压力和操作成本后,多数会选择使用普通摄影机拍摄后,再通过IMAX DMR转制技术压制进行放映 。
 也有不少导演会选择部分使用IMAX技术,但可称之为IMAX原生的电影则少之又少,差别在拍摄过程中已经产生 。2018年《复仇者联盟3》才开创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进行拍摄的先河,截至目前,全球也只有四部商业电影达到此标准 。
虽然转制也需付给IMAX中国12.5%的票房分成,但相比直接在拍摄过程中采用IMAX技术的成本,后期转制对制片方而言或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
 不过对需要考虑票价和观影效果的观众,转制成IMAX的电影或许性价比并不高 。 
在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实验师于从奎看来,一部声画技术质量俱佳的好电影从拍摄之初,到后期制作完成,再到最终版本技术格式的发行和影院放映终端适配,每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都会作用和影响到最终的画面和声音放映质量,进而破坏影院观感 。
 以IMAX转制电影为例,哪怕大多数电影在转制为IMAX版本后,都得以成功在IMAX银幕上放映,但相比原生技术的拍摄,部分转制的电影难逃“不匹配感” 。一些观众表示画面清晰度不够或太过“晕车” 。
 在IMAX忠实爱好者周文看来,IMAX之所以吸引人,在于音效、屏幕,乃至座椅都可以称得上“顶级”,但他也告诉「新熵」:“要看电影是不是有特定画幅,若有,则可以多26%的画面 。不过有些电影是强行转制IMAX,考虑到价格,这些看不看都行 。” 
也有电影爱好者告诉「新熵」:“有IMAX专属画幅的电影在IMAX厅看效果更好,其他片子只能说是屏幕更大 。” 
2021年财报中,在IMAX中国未来规划中,主要目标便放在增加华语影片数量,票房及票房占比,以及加强在本土电影植入IMAX DNA(即影片中采用IMAX拍摄技术) 。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又当如何?
目前大制作成本的好莱坞尚未实现IMAX拍摄自由,即便国产电影成长迅速,IMAX技术成本也是一座大山,植入IMAX DNA谈何容易 。无论制作成本还是电影类型,对国产电影来讲,当经济成本和技术投入存在矛盾时,取舍并非想象中容易 。
 IMAX DNA恐怕难以短时间内成为国产电影的DNA,而离开了本质技术,仅靠IMAX银幕呈现,在其他巨幕品牌势力扩张下,国产电影市场是否还会为“形似神非”的IMAX版本买单?
新的场景争夺战先行入场,IMAX凭借在华积累的二十年品牌效应,在赛道中已站稳了脚跟 。但随着放映终端竞争的激烈,各大巨幕纷纷寻找差异化的道路,这让IMAX也无法坐以待毙 。 
其中,杜比无疑是IMAX最大的对手 。
 即便比IMAX进军中国晚了15年之久,片源不如IMAX广泛,品牌效应也不如后者强大,但主打“全景声”的杜比依旧在高端巨幕市场切下了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 。
 周文告诉「新熵」,即便自己在影院会优先选择IMAX,但若观看音乐相关的电影,他会毫不犹豫选择杜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