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三 )


在这一连串的飞跃式突破中,以大黄鱼养殖技术的攻克最为艰辛——它突破了大黄鱼“离水即死”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
作为一种暖湿性近岸洄游性鱼类,大黄鱼常栖息于水深60米的中下层 。
投稿|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文章图片

一旦离开特定水深,大黄鱼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尤其鱼腹中的鳔,因为外界压力而膨胀,使其体积扩张而破裂,最终因压强差死亡 。
由于“出水即死”,养殖难度大,人工繁育几乎不可能 。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中国的大黄鱼全靠自然捕捞 。
另一方面,大黄鱼又因为富含谷氨酸、维生素A、维生素B等微量元素,成为海鱼的首选 。
一边是难以攻克的技术难题,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但在“出水即死”的前提下,如何获得可进行人工繁殖实验的种鱼呢?
早在1976年,刘家富就认识到野生大黄鱼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因此,他进行了大黄鱼的保护工作,保留了大黄鱼的样本,并且将其培育成鱼苗,投放到海洋之中 。
1980年,经过无数次实验后,刘家富发现,即便是投放到海洋的鱼苗,也无法直接作为种鱼 。要想成功找到合适的种鱼,需要从鱼卵开始人工受精,孵化成可供实验的种鱼,并在之后进行驯化 。
同时,要想在淡水中成功养殖,还必须进行苗种的淡化处理 。即,向育苗池内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海水比重,使苗种适应在淡水中生长 。
但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引入淡水、添加比例又是多少、以什么样的方式添加、鱼生长到不同时期海水和淡水配比各是什么样……这些难题都需通过实验获取数据 。
除了这些本身工作的难题,资金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困扰因素 。
最终,等不下去的刘家富,决定自己动手开始第一步 。
他买下一艘旧船当管理房,挖个土坑抹上水泥做鱼苗池,用水缸做鱼卵的孵化缸,然后毛竹当水管,木塞当阀门 。用简易的硬件设施,开始了大黄鱼养殖的探索 。
人工授精的第一步是要取卵,但这并不容易 。
大黄鱼的产卵过程只能维持一个小时左右,人工取卵需要在这个时间段完成 。过早或者过晚提取的鱼卵都无法良好受精 。
通过近两个月的观察与试验,刘家富及其团队掌握了大致规律,从时间、地点、捕捞渔具等方面入手解决了采卵问题 。
由受精卵经室内孵化、育苗后,以及2年的淡水养殖后,刘家富团队选取的第一批亲鱼才培育成功 。
1985年,刘家富首次育出鱼苗7000余尾 。
鱼苗培育出来,但随之而来又有了新问题,那就是鱼苗生长周期过长 。
【投稿|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首批鱼苗长了两年,体重不到半斤,这个成长速度让团队一度沮丧,如果看不到产业化的希望,不具备开发养殖的前景 。那做这样的事情,又有何意义?
从1990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通过网箱、土池养殖、养殖饲料配比等的改善,团队终于攻克了大黄鱼生长难关,一条鱼可以在半年时间内达到半斤体重 。这意味着,减少了一半的成长周期 。
正是基于这样的成果,中国得以成为世界首个大黄鱼全人工养殖产业化国家,这不仅使濒临资源枯竭的大黄鱼得以保存,还创造了一门年产值60多亿元的新产业 。
根据粮农组织统计,从2016年开始,全球大黄鱼产量达到269300吨,主要由中国和韩国生产,其中中国生产总量占比9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