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白象绕不开的三个问题

投稿|白象绕不开的三个问题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鲸研品牌实验室
白象方便面被野性消费的故事,不需要我重提了 。
网络媒体上,我也经常看到关于白象文章,合格率100%,员工1/3为残疾人、拒绝日资入股…… 
但没有人去深挖,如此引发国民骄傲的白象为什么在此之前没有被关注到?未来又是否会在“没有记忆的互联网”中沉没?
白象在企业层面没有输我在朋友圈谈了一下,白象从企业层面来说没有输,从品牌层面来说没有赢 。 
这是仿的《进击波财经》文章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的商业语境中,有两条规模化成长的路径,一种是成为大的企业,一种是成为大的品牌,前者对应的外生力,通过资本扩张,实现体量上的快速膨胀;后者对应的是内生力,是自己长起来的品牌,它不仅需要“规模效应”,更需要持续盈利能力 。 
作为企业,白象并没有输 。在中国近1000亿的方便面市场中,白象拿到了7%的市场份额 。 对于康师傅、统一、今麦郎而言,白象的数据令人唏嘘 。但放在一个拒绝外资、100%合格率、1/3员工是残疾人的白象身上,它并没有输 。 
中商产业研究院给出的数据是,我国现存方便面相关企业5032家,而白象是这其中的第4名,营收也在数十亿 。 
这就像当下大家看榨菜行业一样,全国就只有一个涪陵榨菜 。但鲜有人知道,就在重庆涪陵隔壁区县的重庆万州,也就有一家榨菜企业——鱼泉榨菜 。 这个企业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0%,行业排名第二,此外他还连续20年出口雄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从企业角度来看,鱼泉榨菜可能比涪陵活得还滋润 。 
另一方面,白象在河南、河北、山东、四川、吉林、山西等10个省布局12个优质面制品生产基地,拥有方便面生产线90余条、近120万个销售终端 。旗下设有分子公司20余家 。产品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远销海外 。 
这说明什么?这家企业早已在生命周期的第一曲线中跨越了破局点,他能够正循环自增长 。 这里有一个很狭义的观点可以支撑白象在企业层面的长期存续,即在整个消费品领域将成为珍稀资产的,是上游优质供应链 。不管电商平台、社群电商、内容电商等怎么发展,优质供应链一定始终是底层核心竞争力之一 。 
比如有一天,天猫、拼多多、沃尔玛、无印良品这些渠道品牌推出一个自有方便面品牌,它的品牌、文化可能都没有那么重要 。一切都被渠道影响力背书,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 那么,白象们应该争取到的是什么?养好自己的供应链,让这个渠道方便面,是自己的生产基地产的,就连小麦也是自家地里种的 。 
这是产业的基础,它能让你的生意持续稳定的赚钱,就像白象创始人姚忠良所言,利润低点没事,坚持做正确的事 。 如果非要拿出一个案例,那就是大多数人以为死了许多年的健力宝,突然有一天他的名字躺在了元气森林的代工厂名单上 。 当然,这些东西放在品牌营销圈里来讲,就是狗屁不通 。  
输给外资阵营还是品牌定位国潮运动品牌李宁的老板就说过,“以我过去的经验来看,要做一家能赚钱的公司,不是很难,但做成一个品牌,真的很难 。”
白象在品牌层面,一直没有赢 。 很多人归结白象品牌的陨落,用了横向演绎,即康师傅、统一、今麦郎都接受了外资入主,而白象拒绝了 。 拒绝的后果是,日资入股的方便面品牌针对性地发起价格战,甚至对销售平台施压,逼迫其“二选一” 。

推荐阅读